588平博

 

588平博

😌🔣🈸     

588平博

如何从历史中认识欧洲的“中国观”?怎样寻求中国和欧洲共同的文化遗产?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。在他看来,公元1500年至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,不仅留下了“西学东渐”的佳话,也留下了“中学西传”的史篇,思考欧洲的“中国观”,需从历史长河中寻求启示。

一方面,十七世纪,意大利传教士所著的编年体历史著作《中国上古史》出版,在欧洲引起了广泛反响;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在《中国哲学家孔夫子》一书附上的中国历史年表……这些都向欧洲展示了一个不同于《圣经》神学史观的历史编年588平博,对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。中国的自然历史观,冲击了欧洲的宗教历史观,为西方走出中世纪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。

欧洲的“中国热”持续百年,直至1798年以后几乎完全消失,之后的中国经历枪炮与战争……走过历史的长河。当我们以新的姿态重新成为世界舞台中心的一员,就不仅需要重新认识欧洲乃至世界,更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。在这个过程中,无法回避的是,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,在我们精神世界所占的位置。

儒家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588平博,而是以解决世俗生活问题为核心的理论,或者可以称为远神论。这一特点决定了儒家的包容性,“和而不同”造就了中国文化包容性的特质,它没有一神论崇拜的排他性。由此,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和平性,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宗教战争的国家。也由此,促成了中华的连续性。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,深邃的哲学体系和独特的价值观念,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也为全球化的今天,提供了一个不同文明平等相处的理论与路径。

张西平,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,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,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首席专家,《国际汉学》主编,原国际儒联副会长,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长期以现代西方文化,1500-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、西方汉学史和中国基督教史为主要研究领域,目前正在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、西方早期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。出版专著10余部,发表学术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。

🌊(撰稿:费辰欢)
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。未经本平台授权,严禁转载!
展开
支持楼主

82人支持

阅读原文阅读 5798回复 4
举报
    全部评论
    • 默认
    • 最新
    • 楼主
    • 董琬茂🎤LV6六年级
      2楼
      王东京:三变改革的学理解释✹
      2024/06/23   来自吕梁
      2回复
    • ❝曹松利LV2大学四年级
      3楼
      政治右转给欧洲未来增加更多不确定性🏮
      2024/06/23   来自上海
      3回复
    • 欧阳丽姣👽LV1幼儿园
      4楼
      法国荷兰0-0默契演戏,做掉欧洲第一神锋!24队回家第一队诞生了🎥
      2024/06/23   来自歙县
      0回复
    • 房绍烟LV0大学三年级
      5楼
      采青“醒”龙船,广州开启龙舟季🚨
      2024/06/23   来自从化
      9回复
    • 滕红婵⚅💎LV1大学三年级
      6楼
      重磅!三大交易所IPO受理、上会已全部恢复🍰
      2024/06/23   来自文登
      3回复
    • 谭信爽LV7大学四年级
      7楼
      通州一家瑞思少儿成长中心“换马甲”开展学科类培训被查处🍋
      2024/06/23   来自宜兴
      回复
    你的热评
    游客
    发表评论
    最热圈子
    • #广州新增1例新冠确诊病例 疾控中心专家称防控形势严峻#

      闻眉成

      3
    • #万株杨柳属流莺#

      倪娜娇

      1
    • #大师菜谱|啫啫鱼头煲#

      阮菁航

      9
    • #【光明论坛】全域数字化转型 让城市更有温度

      慕容言厚

      2
    热点推荐

    安装应用

    随时随地关注588平博

    Sitemap
    安全检测